学思践悟,强国有我 | 中文系(珠海)学生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
Body
2025年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。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,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,锚定新坐标,描绘新蓝图。
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、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,是“十四五”收官和“十五五”开局之年。中国语言文学系(珠海)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全系学生持续关注全国两会动态、深入学习会议精神、畅谈学习感悟、共话成长责任与未来担当。
学生第一党支部 杨斌冰
近年来,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改革发展成就,从基础教育的普及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,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到教育公平的持续推进,每一步都坚实有力。今年的两会和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的印发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,明确了目标和任务,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前景。作为青年学子,我们既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,更应成为教育强国的建设者。在今后的学习中,我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,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,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活动,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学生第一党支部 钟闻达
作为中文系(珠海)的博士生,在深入学习全国“两会”精神与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过程中,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强国建设既是对中华文明赓续的庄严承诺,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前瞻布局。这份战略规划与教育大会精神,为新时代人文社科研究者指明了学术报国的方向。从《纲要》实施动态可见,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。我们人文社科研究需突破“书斋式”局限,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。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的历史节点,教育强国建设既是国家命题,更是人文研究者的时代考卷。正如澳门教育界“传承爱国爱澳核心价值”的实践启示,我们需以更宏阔的视野理解“立德树人”——既要守护“为往圣继绝学”的学术初心,更要践行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使命担当。
学生第一党支部 杨欢欢(入党积极分子)
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,我看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。比如,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,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;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,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;教育公平的推进,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。这些改革举措让我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和力量,也让我坚信教育强国建设的光明前景。
我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“两会”精神,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,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,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我相信,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,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,我国一定能够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教育支撑。
学生第一党支部 杜煜昕(入党积极分子)
过去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,从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到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,从职业教育的多元发展到教育公平的持续推进,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,彰显着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,也让世人见证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。
如今,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的展望与部署,更让我对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充满信心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,我们肩负着传承知识、创新理念的重任。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,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 “两会” 精神,努力提升自身素养,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,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,向着教育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,让教育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基石和有力支撑。
学生第二党支部 王颖
建设教育强国,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,厚植家国情怀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。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刻苦钻研专业知识,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同时,我们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,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,为乡村教育振兴、教育均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
蓝图已经绘就,奋斗正当其时。我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“两会”精神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、更加昂扬的斗志,努力学习,积极实践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!
学生第二党支部 梁春怡
今年的全国两会,教育再成热点话题。对于“人工智能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关键变量”这一话题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教育数字化,有些问题要分清楚。”我们的教育既要顺应数字化浪潮,又不能丢弃如人文底蕴、家国情怀等“最基本的”要素。因此,我们要秉持技术“为我所用”的策略,在工具迭代中保持独立思考,在信息爆炸中坚守精神内核。作为中文系的学生,我们既要善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学习效率,更需沉心阅读经典、锤炼批判性思维,将红色基因内化为精神底色。同时,应以“前瞻性”眼光规划人生,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,在专业深耕中兼顾社会价值,成为有理想、有能力、有担当的“强国接班人”。
学生第二党支部 陈艺玲(入党申请人)
教育乃国家大计,人才亦是国家根本。政府工作报告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、教育公平的持续推进等方面,展现国家与社会对于教育建设的决心与共识。这也见证了我国教育竞争力的不断提高,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让人充满信心。
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,站在中山大学新百年的起点上,我们当以两会精神为指引,从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中汲取前进的动力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,锤炼道德修为,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强国的建设。
学生第二党支部 吴瑛婷(入党申请人)
“教之有道,则人才济济,风俗不丕,而国以强。”百年前,孙中山先生便点明了改革教育的必要性。百年后,我国教育领域发展成就斐然: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得到落实和完善;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;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持续增强。同时,教育数字化的快速发展,为教育创造了新的优势。这些成就的取得,让我对教育强国建设充满了信心。
作为新时代新青年,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、更加坚定的信心,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!
学生第三党支部 陈颖琳
通过学习《纲要》,我深刻感受到了中文学科与教育强国建设间的紧密联系,及其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。教育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深厚的人文底蕴,站在新的起点,中文学科既要守护中华文脉,更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。作为学术研究者的我们将以典籍研究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,用语言智慧破解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,在守正创新中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的力量。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,作为教育事业建设者的我们可以依托扎实的中文功底,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;也将坚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,践行育人初心,助力构建“价值塑造、能力培养、知识传授”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,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添砖加瓦。
学生第三党支部 张健
作为数字时代的青年,我们既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,也应成为推动者。未来,我愿以语言文学为桥梁,参与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项目,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,让更多乡村学子共享优质教育成果。教育强国的蓝图已绘就,青年当以“强国有我”的担当躬身力行。我将以“立德”为根基,以“创新”为羽翼,在传承与变革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教育答卷。
学生第三党支部 陈雨彤(入党积极分子)
2025年“两会” 胜利召开,教育领域的新动态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。作为一名学生,我也深切感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深刻变革。在专业学习上,跨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,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边界,使专业学习更具时代性与实用性;学科设置的优化,使得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衔接更为紧密;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,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,海量学术资源触手可及,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这些变化让我对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充满信心。在未来,我将以 “两会” 精神为指引,立足专业学习,不仅要深耕传统经典,提升文学素养与语言文字功底,更要紧跟时代步伐,探索汉语言在新媒体、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与创新,争取投身到教育实践中,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,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。
学生第三党支部 文锦虹(入党积极分子)
作为中文系学生,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紧密关联。面对“培养什么人”的根本问题,我们应立足专业,以“两会”精神为指引,在三个方面贡献力量: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经典研究与现代传播的融合;二是加强思政学习,将爱国情怀融入语言文学学习实践;三是加入教育创新行列之中,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文化普惠,助力乡村教育振兴。
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,改革蓝图已绘就,奋斗正当其时。我坚信,在党的领导下,教育强国目标必将实现,而我们青年学子更应勇担使命,以行动书写新时代的教育答卷。
学生第三党支部 姜美齐(入党申请人)
2025年全国“两会”胜利召开,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化部署令人备受鼓舞。作为中文系学生,我尤为关注报告中“加强古籍保护利用”与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”的实践路径。近年来,从“冷门绝学”振兴到中小学经典诵读工程的普及,从高校古籍数字化共享到“汉字听写大会”等文化节目的创新传播,教育领域正以多元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教育强国建设不仅是技术革新,更是以文化人、以文育魂的系统工程。
站在“教育强国建设中期目标”的关键节点,我们既是改革红利的受益者,更是接续奋斗的生力军。我将以“两会”精神为指引,在攻克关键技术中锤炼本领,在交叉融合创新中开拓视野,用实际行动回答“强国建设,教育何为;民族复兴,青年何为”的时代命题。